close
這是一篇長串的討論文(擷取部分),但相當值得記錄。長串的討論如果沒耐心看,就直接看最底下社友張佳偉的的文章吧!
 
在社團內對水草缸爆藻的真正主因進行了探討。
社友Riche提出主題,也是水草缸種植玩家在回應藻類問題時常可見到的詞彙:
 
【跟許多新朋友、老朋友交換意見】
 
稍早見新凱貼了一則算是爆藻的掛號文,見到不少朋友熱烈地參與回覆,真覺得不錯。
其中看見一些說法及做法,在水族討論流傳已久,不過那些內容是真實正確的嗎,各位會不會很想弄清楚,精確一點。
ex.例如「水質顧好」這樣的
 
看見許多朋友的回覆,藉此想探討水太肥、養分太多,是否真的為爆藻的原因,故舉此例說明。
以下的論點時常被提出,但總期待能夠聽到清楚的說明。
所以延伸想要請問大家了:

●認為養分過多:
是如何的指標認定過多,頻頻如此說著養分過多並且會導致爆藻,到底是指哪些成分,如何的濃度。
 
●水太肥:
那個養魚養草的水不肥,如何的水才是剛剛好肥,不會爆藻。
(其實提出此點的同學,其意念應該與上一項目相同)
 
●換水治百病:
換水的效果為何,換水究竟換掉了什麼?
爆藻之後換水有效的建議,此論點基礎來自何處?
 
●打氣的用途:
夜間打氣至水草缸,到底幫助為何?打氣對蝦子的活力是否真的比較好。
 

貝果爸個人的回應:
●認為養分過多:個人主要認定是在NH4+的量,但這是累積爬文的資料所認定的,我尚無檢測NH4+的設備或試劑。
延伸供大家參考的想法:所謂的水太肥,並非指化學肥料的施肥過量,我傾向定義為整體過濾系統的菌態不完整或不堪負荷,導致有機營養無法被代謝而使藻類快速成長。

●換水治百病:承上所述,換水置換掉了多餘的有機營養鹽,不只降低了藻類的營養來源,也穩定了菌態的需求平衡,使系統逐漸趨於穩定。

 
●打氣的用途:我仍然傾向認定為是供氧對菌態成長的幫助。所以成熟的缸子打氣可能不見得看得出明顯的效果。>>成熟的缸子其實不太爆藻。

以上的重點,都在"菌態"的成熟度,也就是整體消化、硝化系統的健全,我認為只要菌態健康完整,即使只有少量的水草,也不見得就會引發藻類瘋狂孳生。

生物除藻確實能有輔助效果,例如吃掉缸壁上褐藻甚至綠斑的小精靈、螺類,都能幫助我們有更乾淨的視覺享受。但我更認為像蝦、微生物這些底層生物,其實扮演著更重要的分解者角色>>將各種殘渣快速的分裂成更細小、更有助細菌分解的效率,保持菌態的健康。

爆藻時我也經常建議清洗濾材,同樣是為了保護菌態>>移除過多的有機營養鹽,避免菌態不堪負荷。
 

社友Kensin提到了常見的水草與藻類競爭的概念:
「我們把水草跟藻界定為「競爭者」,在水質「一般」(這裡講的一般依草種不同而異)的情形下,水草的競爭力優於藻類,但是當水質超過水草的容忍限度時,藻類的競爭力優於水草,因而爆藻。
 
樓上的講法「失衡」用得很貼切!所以我們藉由每週的換水來reset 水質,同時必須依水草的生長程度來找尋新的平衡點。
如果你發現草長得不好,但是每週只是換水而不調整「光」、「碳」、「肥料」,草也不會長得好的。最後只會留下最強壯(已經適應環境)的草。」
 
貝果爸個人認為這常見的說法其實忽略了菌的角色:
「我個人認為水草與藻"競爭"概念其實是不洽當的,我傾向定義為藻類比較能利用NH4類的氮源。與藻類競爭的其實是菌。
這個概念是說,當水體的NH3、NH4超過一個濃度時,藻類可以有效率的利用它們,進而成為爆藻狀態。但能不能期待以密植水草來"搶"掉NH類的氮源?我則認為菌態的硝化作用會更有效率的多。
 
許多不穩定的缸子,水草放下去也會出現爛葉的現象,其實我認為在某個程度上和過多的異營菌存在也有關係。」
 
這個論點在沼澤缸之家也有相關的文章可以參考(Kensin引述)
水草對脫氮作用的影響(上):根系篇

Kensin:我想這篇文章可以有效解決我們的疑惑,也就是說密植水草雖然不是「主要、直接」消耗NH3、NH4,但是他的根系可以加速NH3、NH4被分解的速度(也就是說主要動手的還是菌類)
--->水草在這個關係鏈中比較像是「敲鑼打鼓」的角色而非直接的競爭者。
 
 

但我覺得解釋的最清楚的,是社友張佳偉稍後提出的這篇說明:
科普一下魚缸很重要的兩個觀念。發現放在討論串裡也許沒幾個人會看到,乾脆另外貼過來,我打了10分鐘,覺得沒人看到就浪費了那10分鐘XDD
 
觀念A:氮循環
在討論氮循環之前,很重要的一點就是,生物體的組成,絕大部分生物體,不管動物植物都是由有機物質組成,其中有機物質包含了許多成分,絕大部分是碳水化合 物和蛋白質,碳水化合物的組成成分是碳氫氧等元素,這幾種元素的循環在缸內比較單純(其實也沒有很單純),蛋白質的部分會比較複雜一點,因為蛋白質除了 碳、氫、氧之外,還有氮、磷、鉀這些元素。
 
其中氮的比例最高,又因為氮的原子結構關係,可以用NH4+、NO2-、NO3-等分子結構存在於水中。在水族缸中常見的狀況是這樣子的,缸內有機廢物(包含排泄物和死亡魚蝦)>NH4+(銨)>NO2->NO3->N2(氣體溢散)
這其中的有機物轉換部分需要清道夫,而由NH4+>NO3-則需要硝化菌。至於後面的部分在淡水草缸不用討論,因為水草會吃掉。
 
觀念B:細菌生長曲線
觀念A提到的氮循環中很重要一個部分叫做硝化細菌,既然叫做細菌,所以他的族群數量也會依循著這條生長曲線走。GOOGLE一下"細菌生長曲線",可以看 到這條曲線大至上分為四個階段,分別是"適應期"、"指數生長期"、"停滯期"和衰亡期。當圓桶中的細菌族群長到一定的密度後,便會由"指數生長期"轉 入"停滯期",當累積的廢物達到一定的量後,就會進入衰亡期,此時便會發現缸子狀況變差,各種爆藻出現。
 
當然,最理想的狀況當然是保持著細菌族群一直停留在"指數生長期",因為這個時期的細菌族群快速擴張,會大量消耗掉缸中的NH4+和NO2-並將其轉換為水草可吸收的NO3-。
 
保持這種狀況的辦法很簡單,就是定期更換濾材,透過降低圓桶內菌種密度的方式,來保持細菌族群有足夠的空間繼續拓展。
P.S. 我偷換了一點概念,將異營菌和真正的硝化細菌放在一起,因為兩者都會存在圓桶的濾材上,兩者一起存在才是我們需要的硝化系統。
 
關於爆藻的部分,也許有人注意到在板友的回覆裡提到"高等植物"和"低等植物"的部分,兩者的差異相當多,其中一項我覺得在水草缸中比較重要的,是兩者對 NH4+的利用能力不同,一般的藻類利用NH4+的效率遠遠高出一般的水草。於是當缸中的硝化系統尚未發育健全,無法短時間內將NH4+轉換成NO2-再 轉換到NO3-的時候,NH4+就會被藻類吸收,進而大量增生。
再P.S.藻類種類多樣,我把他們混為一談其實很不專業,但這只是科普文,沒有要分類的太細的意思,再者小弟對藻類的控制條件實驗不足,無法提出太過專業的意見。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貝果爸 的頭像
    貝果爸

    貝果爸的水草記錄

    貝果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